无为性用(4-6-13)--寸丝不挂
(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,未经同意,请勿引用转载。)
(一)公案本文
温州静居尼玄机,唐景云中得度,常习定于大日山石窟中。一日忽念曰:「法性湛然,本无去住。厌喧趋寂,岂为达道?」乃往参雪峰。(缘起于现象界,尼师本为永嘉大师女弟子,忽悟到法性本自湛然,自性对诸法本无去住。若也厌喧闹而趋寂静,岂是达道之行者?故乃决定往参雪峰禅师。)
雪峰禅师曰:「甚么处来?」玄机师曰:「大日山来。」
(大德从何处来参?由大日山石窟中来。)
雪峰禅师曰:「日出也未?」玄机师曰:「若日出则镕却雪峰。」
(既从大日山来,那日出了吗?若日出那日光将融却雪峰也。)
雪峰禅师曰:「汝名甚么?」玄机师曰:「玄机。」
(请问芳名?我法名叫玄机。)
雪峰禅师曰:「日织多少?」玄机师曰:「寸丝不挂!」
(既名玄机,一日能织多少布料?我名玄机,能做到一丝一毫事物均无所挂碍。)
遂礼拜退。纔行三、五步,峰召曰:「袈裟角拖地也。」
(礼拜后行几步,禅师便考她,是否真能做到丝毫烦恼或境界不住心。)
玄机师回首。 雪峰禅师曰:「大好寸丝不挂!」
(缘来还是应缘,不能如如不动。汝谓丝毫不应,奈我一叫,汝却回首相应矣。)
(二)玄祥释解
1.前言
修行当先证得无为,才有无生法忍,才能面对一切境能如如不动,故说空性一得,有如寸丝不挂亦不为过。一个一丝不挂者,赤裸裸地,来无所黏,过无踪迹,像这样的境界能不达无生法忍之地?能不以安忍波罗蜜而度到彼岸? 开始修行者,世尊教导以四圣谛修入,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、修道,确实能得证解脱。世尊于契经中对憍陈如尊者云:「我以知苦,以断习,以证灭,以修道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故汝今应当知苦、断习、证灭、修道,若人不知四圣谛者,当知是人不得解脱四圣谛者。」若行者直修大乘菩萨道者,虽言修习六波罗蜜,但不能荒废四圣谛、十二因缘观、卅七道品的修心法门,如此尽未来际修习诸波罗蜜多,将来无数阿僧祇劫后当有成佛的一天。 大多数人在修行有点样子时,常常在灵通上作文章,不知心地有无解脱知见,能否对境心不动?行者心若有动移,境缘来时不能自己把持,最后还是随境缘流转。所以行者如何磨练心性,面对一切顺逆境都能如如不动,这样才是已得无生法忍,才能证解脱道,才能得空、无相、无愿等三三昧。 修行有成后,行者当发起慈悲心,发起愿心,有如世尊在契经中所云:「我今舍身救众生命,所有功德速成菩提,得金刚身常乐我净无为法身。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。」若是修行成就仅在于个人,那是世间天福报而已,寿尽当再轮回。发菩提心誓度众生,行者虽在六道中浮沉,但未来成就是究竟觉,最后总是会成佛,具足一切种智,能大利益一切众生。
2.释题
本公案名为「寸丝不挂」,虽言身体不着丝毫布衣,但其实是在说心地无有牵挂者,行者赤裸裸的心地,不为一切顺逆境界所迷,是谓「寸丝不挂」,是谓「桶底脱落」,是谓「无生法忍」。唯「寸丝不挂」是要经过考验的,不是自己说说就算,就像佛法意解与证解是不同的境界。能懂得佛法真髓,但境界考验时做不到摄心不动,那也是白搭,不为祖师大德所认可。 一般而言,世间事有禅师来勘验,圣贤事都由诸菩萨、护法龙天来验可,行者不管什么境况发生,什么心念起灭,都能够保持清清楚楚,永不迷失,真真假假,假假真真,都要能做到这样「寸丝不挂」,就有很好的解脱能力。经过这样的勘验过程后,行者就真能把握得住自己。如何才能使行者自然住于无言中,要能体会与做到世尊所开示的诸法不可说:「不生、生不可说,生、生亦不可说,生、不生亦不可说,不生、不生亦不可说,生亦不可说,不生亦不可说。有因缘故,亦可得说。」古时有所谓「经辩」,时下亦有喜辩论佛法者,严格说来,真悟道者是无言可说,若不遇善根具足,福德因缘不错,也有境界呈现者,始可以用境界现象来跟他说明白、讲清楚。如此使他心性、习气认知清楚后,当然能自己依诸而修,最后自然能得无上智慧,不落于言语、文字的禅修,而是真的去体会解脱是什么境况,心用又是因何而起。
本公案还是偏重于解脱知见的印证,还未涉及心用方面的学习,行者先有解脱能力,再学诸法之性用,这是修行必然的次第。若是行者心未净,余习未去,学有为诸法并无益,弄得不好还有迷失的危险,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:「心不清净,学法无益。」在此也特别指出解脱知见未得,却学些有为性用,因余习未去,很有可能会沦坠的。
3.
语体文解 温州静居尼玄机,唐景云中得度,常习定于大日山石窟中。一日忽念曰:「法性湛然,本无去住。厌喧趋寂,岂为达道?」乃往参雪峰。 浙江温州有一位以静居为修行主法的比丘尼师名玄机者,唐朝景云年间已得度心地,但还常习定于大日山的石窟中。有一日忽然起个念头说:「起诸法的自性本自湛然寂静,虽因缘起诸法,然法本无去住,若悟得此道理,应不要厌喧哗而好趋寂静,若真是这样喜静厌闹,岂是达道的道人?」因此,玄机师乃前往参访雪峰义存禅师。 玄机尼师者永嘉真觉禅师之女弟子,有日往参义存禅师,印证一下自己修学的是否对,境界有多高?义存禅师(822~908)是唐代僧,福建省泉州南安人,俗姓曾,号雪峰禅师。禅师九岁请出家未准,十二岁从父游蒲田玉润寺,拜庆玄律师为师,留为童侍。十七岁落发,参谒芙蓉山恒照大师。唐高宗排佛事过后,于唐宣宗时佛教已中兴,时雪峰禅师历游吴、楚、梁、宋、燕、秦等诸国,于幽州(现在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)宝剎寺受具足戒。后至武陵德山(湖南常德)参谒德山宣鉴禅师,后承其法系。唐懿宗咸通六年(865)禅师归芙蓉山,十一年登福州象骨山,立庵兴法。其山为闽越之胜景,未冬先雪,盛夏尚寒,故有雪峰之称,师亦以之为号。佛寺初建成,学人云集,众每逾千五百人。僖宗赐号「真觉大师」,并赐紫袈裟一袭。大顺年中,游丹丘、四明之地,并宣法于军旅之中。后还闽,备受闽王礼遇。开平二年五月入寂,世寿八十七。其法嗣以云门文偃为最着,乃云门宗之祖。 按语说:「缘起于现象界,尼师本为永嘉大师女弟子,忽悟到法性本自湛然,自性对诸法本无去住。若也厌喧闹而趋寂静,岂是达道之行者?故乃决定往参雪峰禅师。」雪峰禅师曰:「甚么处来?」玄机师曰:「大日山来。」
义存禅师先开口问道:「大德从什么地方来参?」禅师首先发难,寻求考验的题材。玄机尼师答曰:「我从大日山来!」平时居大日山,以取静为禅修之要旨。按语说:「大德从何处来参?由大日山石窟中来。」
雪峰禅师曰:「日出也未?」玄机师曰:「若日出则镕却雪峰。」
有可用题材,雪峰禅师即说:「既然居大日山,那日出也未?」日出者禅师意谓开悟也未?玄机尼师似未领其旨,或应要争机峰?随即答曰:「若日出高竿,则应能融化山峰之雪,亦即您雪峰也。」
按语说:「既从大日山来,那日出了吗?若日出那日光将融却雪峰也。」若真开悟行者,应有能力争过雪峰禅师之机智。
雪峰禅师曰:「汝名甚么?」玄机师曰:「玄机。」
第一回合交战完后,雪峰禅师即再问:「汝名字叫什么?」又再寻找考验之题材。玄机师即答曰:「玄机。」按语说:「请问芳名?我法名叫玄机。」
雪峰禅师曰:「日织多少?」
雪峰禅师即说:「那妳每天用织布机织多少布料?」玄机者织机也,讹音取义,禅师以此作文章。按语说:「既名玄机,一日能织多少布料?」
玄机师曰:「寸丝不挂!」
玄机师即答说:「连一寸之丝都没有,更不用谈织多少布了!」每天不织布,不打妄想,让自性赤裸裸地,无有丝毫烦恼可起。按语说:「我名玄机,能做到一丝一毫事物均无所挂碍。」
遂礼拜退。纔行三、五步,峰召曰:「袈裟角拖地也。」
玄机师三言两语,似争得些许机峰,认为禅师亦不够尔尔,所以作礼拜退后要离去。哪知口头论佛法较易,实际受境考验者难。禅师待她走三、五步后,即出招真实考她似否真的寸丝不挂,说:「妳的袈裟角拖到地上了!」按语说:「礼拜后才行几步,禅师便正式考她,是否真能做到丝毫烦恼或境界不住心。」玄机师回首。雪峰禅师曰:「大好寸丝不挂!」
玄机师不疑有他,即回首看一下袈裟角有无拖地。雪峰禅师即评语说:「讲的比做的好,说的比唱的好听,好个寸丝不挂!」此下玄机师虽说不应缘,但还是无意中应了缘,没有做到寸丝不挂。这是玄机师不知禅宗道意?还是佛法道理没有搞清楚?还是静中只有止念,没有实际遇境能不黏着的功夫。按语说:「缘来还是应缘,不能如如不动。汝谓丝毫不应,奈我一叫,汝却回首相应矣。」一般没有实证空理,得解脱知见行者,虽善于言谈佛法,论说佛理,但在实际修持上,却常常遇境则迷。有人号称已悟道,或已明心见性,却容不下他人言说、论著,或容不下他人所做所为,这些都是不懂佛陀是在教我们什么道理?
(2006.09.08.撰于法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