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利用《金刚经》来修行
2002.12.14. 第 3 讲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(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,未经同意,请勿引用转载。)
四、世尊五时判教之说(续)
(三)方等期
前已说过讲《金刚经》不要光了解《金刚经》的字义,还要知道如何用它来修行!所以我们的题目定为:「如何利用《金刚经》来修行」,你要懂得《金刚经》在释迦牟尼佛49年讲经说法期间,是在哪一个阶段所宣讲的?您喜欢哪阶段所说的法,就跟您已修行到的层次有关系。
世尊从「阿含期」开始教化小学生、中学生,教导他们一些打坐的方法、如何守戒律?禅定的境界如何?世间相如何成?诸佛如何成佛、、、等等的,再教导他们小乘自我成就解脱方法,如教以四圣谛、十二因缘观、卅七道品法,这些小乘的自我解脱方法,是在「阿含期」里面所宣讲的。若有些人喜欢修证这些法们,就能成就小乘四果,以及能得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等解脱道理。现在开始讲五时判教中的第三期---「方等期」:
1.方等期---何谓方等,方者众机普被谓方,方是八方、十方,各方已得世间禅定者都能接受的这种教育,是为方;世尊弘化期间四教并谈谓之等,四教者即顿教、渐教、秘密教、不定教等。又「方等」者译成方广、广破、广大、广博、广解、无比等义;指大乘经典也,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。于大乘佛教经典中,主要作为大乘经典之用语,方等不仅意味其量之广大,还指内容上说广大平等之理趣,故大乘经典又称为大乘方等加以与小乘经典区别。各方所来的有缘众生,依根基不同,各以不同法门来教化,接受这期的教化。众生根基不同有四种不等法来教导,所以这期的教化包括四种:顿教、渐教、秘密教、不定教等四。
(1)顿教:是对根机比较好的,什么是根机比较好?其实就是以前好几世累劫所积下来的修行,到根机成熟的时候,听闻到经典、经文就能够顿悟了,譬如禅宗六祖听到人家诵《金刚经》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当下豁然了悟,明明了了,对法应该怎么来做?这种上根机的人,一听到法就马上能够顿悟其道理,也能马上从心地中去执行的这种人,这不是今生就能这样子,而是累劫所修下来的。
(2)渐教:能够利用各种法门渐渐让他行有成就的,就叫做渐教法门。一般的人根机比较浅薄,要能善导、善诱,慢慢的从小学课程、教到初中课程、再教到高中课程,让他一步一步的成熟,就像「阿含期」刚修行的这些人,从小乘的修行佛法法门,得到利益与成就后,也证得世间禅定甚或解脱知见后,慢慢的要让他们进到「方等期」了。故从世间禅定或小乘解脱证得能够接受到大乘佛法的教典,欢喜接受这种教典与修行过程的人,是称为渐教行者。我们大部分的人,都是先有修、慢慢才有证,这些都可称为渐教。顿教的人大概是前世已经有很大修行的基础了,所以今生能够马上的了解,进入状况,等于是再来的菩萨一样,遇到机缘能马上了解一切佛法。
(3)秘密教:就是有关咒语、陀罗尼门行法,对于陀罗门法门这个观念很重要,因为修到心地清净以后,我们不必用心意念去成就一切佛事,我们都是用咒语来成就一切佛事,就像我们修「心中心法」一样,是法有六个手印,配合一个咒语,就能成办一切佛事。问题是您修得了「心中心相貌」没有,若有「心中心相貌」的话,就能成办一切利益众生事。心中心法第二阶段还有一个大随求陀罗尼咒,你只要念这个咒语,与诸佛菩萨的法身相应,当下你就是等佛心、等佛力、等佛威、等佛智,你就能够成就一切佛事,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。这个「秘密教」是心地清净以后行者,才能来修这个的叫秘密教,不是一般初学者稍为修一下密咒,就称为秘密教,不是这样子的,也可说是有悟得空、无相、无愿等三三昧者,才能来修习的秘密教法。
我们现在修佛法时也接触一些密咒,大概都是大悲咒、六字大明咒、往生咒、十小咒等,这些都是一般的咒语,是帮助我们消业障的,大概都属于一般的、初浅的密咒。真正的秘密教咒语,都是较长的咒语,或能与佛心相应的咒语,譬如楞严咒、佛顶尊胜陀罗尼、大轮金刚陀罗尼、净除业障神咒、孔雀明王咒、心中心咒,大随求陀罗尼,前些者是很长的咒,可以降服一些魔障,后些者虽较短,但能与佛心相应,让诸魔起慈心,所求皆应验故。
其实要修这些真正密法,都得等到后来修得一个境界以后,才真的能来学习真正的秘密教法。心地不清净学密法是不好的,学了些密咒不干好事,有时会起邪心去害人、造业。当行者心地清净以后,慢慢可以去接触到真正的秘密教,这段时间所修的就叫陀罗尼门,接下去可能就是要学各种定的三摩地门,而陀罗尼门前面要修的是三三昧,故说修得空、无相、无愿等三三昧后,才能够资格来修真正的秘密教,以得神通变化等事宜。
有关秘密教诸法在《大藏经》从第十八与第二十一卷里面都是秘密教法,把梵文翻到中文来的密教咒语,都写在里面,学习秘密教唯一较困扰的是读音,若是没有师父或上师亲自教学,秘密真言是念得不准确的。
(4)不定教:各个层次与其它各方面修行法门的层次比较起来,不一定属于渐教或秘密教的,都归类在不定教里面,因他们的根基怎么样很难去确定,故所说的法门也就不一定。修行人在这四教中,能够在「方等期」这段期间里面得以教化,只要众生大家程度够了,不管从渐教成就的、或者是学初级密教的,都是在这一段期间里面,接受所有的秘密教经典。
2.方等期更深之意义
在「阿含期」都是修自我了脱的法门,证得有余依涅盘后世尊要慢慢把他们导入修菩萨道,建立如来菩提种性,所以要让他们学习大乘经典,在「阿含期」以心识的认知来讲,世尊只讲到第六意识,没有讲到第七末那意识、第八阿赖耶识,甚至于第九善恶业异熟识,或者是第十的阿陀那识。在「阿含期」诸行者们刚起修,或者修世间禅定,或者修四圣谛等,都是以第六意识的定中独头意识在起心识作用,不能跟他们讲无有实际的十个心王,不能讲得那么复杂、那么深,只能讲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这六根有六意识的功用及如何来对治它们。若讲的心法太深了,他们会心慌意乱、怀疑心四起,因为还不能接受多层次的心灵观念,故六识心用是对渐教的行者讲的,讲多了他们没有办法来体会的。
说到我们有好几个心识,前面五意识不讲外,还有一个了知、分别心(第六意识),而且脑筋里面还有个妄执心、妄想心(第七意识),另外还有个自己会念佛的心(八识熏习而成的)及如来藏本来的心识。若将这样的事实跟他们讲,他们会害怕,怎么会有那么多个心,怎么会是这个样子?我们有那么多的心?而在大乘佛法里头,您就要慢慢的懂得这些,心是有好几个,依层次不同而现起不同的心用。然后,要知哪一个是让我们轮回的心?哪一个才是我们的真心?把这些都讲清楚了,才知道怎么来调理这个心?如何来降服其心?这个所谓的心就有第六、第七意识的心,要怎么来调理?还有我们真正的本心(第八意识)是怎么样子?谈到本心就有一点超能力了,就有一点可以鉴照一切因缘的能力了。
世尊在这「方等期」间所讲的,把真正的多层次的心识与功能讲了以后,还要再进一步的把他们导入大乘佛法领域,使他们能够发菩提心去行菩萨道。所以在这一段期间的教化,不是祇有自利解脱而已,还要灌输他们利他功德殊胜的观念。但是因为初期时间还不是很成熟,所以只能经常说些大乘经典,里面所谈到的心识作用,使大众对这个心识,就有比较多层次的概念。
佛陀当初在「阿含期」教化中,已使所有的比丘、比丘尼或者是四众等,都能够体悟到世间禅定,包括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等,这个时候都是从世间禅定中去修。《瑜珈师地论》是弥勒佛菩萨所说的,虽然大部份是属于唯识方面的心用,但是里面涵盖很多各个世间禅定的境界及观念。其它如《大智度论》里面也阐述世间禅定的境界如何,《大智度论》是在解释《大般若经》中的名相及教义,当然也会谈到四禅八定的状况。这在「阿含期」中,大家修禅定也都有这些境界了,才能慢慢的教导他们进一步去体会大乘佛法。因为那种世间禅定是不究竟的,那种禅定是有所得, 有所得就会迷失与退转的。故世尊鼓励大众应该来修六度波罗蜜多,慢慢的灌输他们六度这些观念,最后以般若智慧来度到彼岸,而不是以禅定力来度到彼岸。
若是禅定波罗蜜修证到时,般若智慧还没有得到以前,要修空、无相、无愿这三三昧,当进而令大众等慢慢得证得偏空涅盘时,也就是观我空,进而一切法皆空,甚至十方虚空一切世界皆空,这样就能摆脱一切业障,才能得以自我解脱。
在「阿含期」中世尊讲很多的见、思二惑,是我们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所接触到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这六尘境,难免会有迷思、执着的地方,在此期间修行,首先也是要断这些外缘,故在阿含期是要断见惑(六根执六尘境)。思惑是由心生,去除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起后,是有一点要进入第七意识的审慎思量的意识了,此第七意识从内心妄执第八意识所现的一切种子、心念为我,然后自己去胡思乱想,接着迷失掉自己了。在这「方等期」内要能修证到真的有多个意识心起心灭的功用,认知它们后才能好好管制与利用。
修行已经不被外境所左右时,末那识不妄执取阿赖耶识所现,则思惑断,当能认知第八意识(本心)本来面目,它跟十方众生因缘交错来、交错去,有时候你会感觉,好像用俗称的「第六感」来说,感知某些事情,也就产生了一些自以为是的念头出来,然后抓着这些念头来大作文章、来烦恼,这就是第七意识心的妄执起想而烦恼。真正要求得解脱,就是要断内在的想与思的迷思,不要被自己的心意念所欺骗、所左右,这就是断掉思惑。
大众修行断见、思二惑后,不要以为这样就满足了,好像是自我解脱了,佛法是无量无边的,走到这里才算是第一个阶段,并非最后一站,不要以得少为满足。此时释迦牟尼佛视众生的根机已经差不多了,有必要导大众入真正的佛道了。佛道者是真正的解脱道,要了解我们的身心是怎么样?我们的妄心是什么样子?众生业缘牵扯的可怕现象,这些都要能明白、清楚,才能来修真正的解脱。
在「方等期」除行者自证的世间禅定所得神通变化外,世尊是不鼓励行者在此阶段有五神通的修证,因未证得解脱,有世间五神通也敌不过业力的果报。谈到佛教的神通变化,当在证得解脱以后,于最后「法华期」才在讲神通变化。当然第一期的「华严期」也是在讲神通变化,但是这是大菩萨的果地境界。在「方等期」世尊方才告诉大众,佛性是怎么样?妄心是怎么样?如何来控制自己的见、思二惑,来求得自我解脱。
「向上一路,千圣不传」,很多法都是要从你去行菩萨道之间,才能学习到的,不能用嘴巴讲来传授的或用修练来的习成的。佛教的无上心法都是从心地起来的,因为你有一个佛性,可以察觉十方因缘,譬如你面对的这个众生,落在苦难之间,如何来化度他?自己内心就应有所拿捏,有一个念头知道怎么去做?也不必学一个法才能用一个法,不是这样的!因为众生的因缘不一样,也不是从头到尾都用一个法门来帮助所有众生。
有时说法度众很简单,他心地里面在纠葛一些妄念、搞不清楚,你只要用言语开示,他就释怀了,像这样的状况不必要用什么心法,也不必用什么密法,几句话就把他的心结打开了。有时候某人有障碍,不是只有他个人受苦,有障碍一定是有两个人才会互引发障碍,某某人去障碍另一个人,另一个人被障碍了。因此你要修行或者是要度众生,不能只有度这个,而舍弃另外一个,心地要有平等观,被障碍的要让他解脱障碍,障碍人的你要让心甘情愿地让他了知、了悟,放下怨恨之心,不要去障碍人家,因为以前那世的无明,两人才会互相的结怨,要了解因缘果报,了了无绝期。说法之间要把这些观念灌输给虚空,虽然是对一个人讲,其实你是对很多众生讲,周围之间的冤亲债主,大家也都会听到、都会了知其意。
有时候佛法不是用强迫的,不是去解救哪一个,而去打击哪一个,不是的!都是用你的智慧,能够开示就开示,无形中把话讲清楚了,有情、无情的他都听得到、都能了知你所讲的意思,然后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慢慢有的因缘就转了,因缘转了,有怨气的就没有怨气了,受压迫的就能解除他的困难了。
菩萨道从心里面去行,你要去了解这个心,有一个灵知灵觉的心,你要把这个开发出来,当然这要一方面去体验;另一方面,我们的心还不清净,所以还要继续去修学。在「方等期」这一段期间,一方面是释迦牟尼佛讲某一部分的大乘经典,让他们建立这种除了自度,还要度其它人的这些观念,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菩提,这是在「方等期」时教导法的主要重点。
3.地点:这一段期间讲经说法的地点很多,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,佛陀在此期间各居无数处,随缘讲这些经典。
4.讲经对象:转小乘得入大乘的行者,也就是修世间禅定,已经有一点成就了,要他们修四圣谛、十二因缘法,卅七道品,行者内心已经自我解脱了。这种人如果根机比较好的,听闻到「方等期」的大乘经典,也就会转心念成大乘种性。而根机还不是很成熟的,就会升到四禅天境界的后五净居天,这些都是声闻菩提种性、缘觉菩提种性等圣人。在同修中不可能在此期间,每个人都成就大乘佛法种性,不可能的!总是有些起步比较慢的,自认为修得自我解脱,已经很不错了,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,自己能够修得究竟就好了,这种在四禅八定时,会升到四禅的后五净居天去;若当下能够转成大乘材料的,慢慢的听到这些经典,会更增加他的观念,还有很多的佛法可以修学,在修学之间就是要去帮助苦难的众生,也让他们能够得到解脱。因此,自利利他的观念,在这一段期间慢慢的就建立起来。
十数年的授教,已使各小乘修行人大乘根机成熟,以前都是修世间禅定,再加修四圣谛、修十二因缘观、卅七道品等得到自我解脱,现在若再开始修六度波罗蜜多,才能成就菩萨道。六度者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波罗蜜多等,以般若智慧度到彼岸,所谓的度到彼岸是了脱生死了,不要在六道里面一直轮回了。这六度是还没有成就菩萨道以前所修的,如果一行者是开悟了,进入登地菩萨地时,就要修十度波罗蜜多;前面六度是一样的,后四者为第七是方便波罗蜜多、第八是愿波罗蜜多、第九是力波罗蜜多、第十是智波罗蜜多,到第十智波罗蜜多时,智慧无量,一切智、一切相智、一切道相智都能了知,这就已经是成佛的阶段了。
一个开悟的人第一个要用方便波罗蜜度到彼岸,为什么要用方便波罗蜜呢?因为自己心地还没有办法一下子清净就清净,习气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断掉的,是没有办法的!当你了解道理以后,却做不到一下子清净,此时就要用方便智。譬如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,对自己也要行个方便,对众生所要度的对象也要用方便法门。譬如对某人吃素的问题,目前虽然没办法做到吃素,您要能开示让他慢慢的能朝这一方面来走,哪一天能够做到,哪一个时候就能吃素,这就是方便智慧,不能严格要求一下子达到目的,而造成他的心理障碍。这种方便法门,若是菩萨都应具有的智慧,是能观众生因缘,要善用方便法门,这是开悟的行者所要去用的智慧。以后度众生也是要用方便法,但是却不能因大开方便门而变成随便了,方便是外圆内方,内心里守戒要严格的,但是碰到障碍的时候,你要圆滑一点,才不会与一些众生产生纠纷,或者发生不痛快,要善观因缘、等待时机,这是以后度众生常常会碰到的。
行者能由实修世间禅定后,学习六度波罗蜜法,能悟知心的真实相;然后以智慧来调理、打理我们的心,这「真实相」的真相、实相是无相的,佛法所说的实相是空、是无相的体,缘起法相时是有相但不能执着,这也就是达无相境界。空相本来就是空,空有绝对的空与相对的空两种修证过程。《金刚经》前段是在讲绝对的空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是绝对的空,否定一切法,这样子才能断业障,虽然是有那个缘起相,但是不能把它看成有那个样子,这样你才能学习到解脱定力。等到你已经能自在解脱了,《金刚经》后段又说,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,不应该有「断灭相」,不能把一切法都否定掉了,因这时是真心真如体所感知因缘,既然是有定力了,故不能完全否定《金刚经》开始在讲的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一部经典前面、后面所说出现两个不同的境界,是代表修行是有阶段性的,渐教里面就是有这样的教法,您修到哪一个阶段,哪一句经文对您最适用,就是跟您讲这个法门。
5.讲经期间:世尊在所谓的「方等期」中,说法前后共有八年之久,慢慢导入正法菩提道进入修行人的意念中。
6.主要经典代表:凡经典上冠以大方广、大乘等的经典名称者,都是属于此时期所说的经典。主要经典代表含盖有大方等经集部,《大藏经》大方等经集部里面的所有经典,大概都是在这一段期间所讲的,有如《大乘宝云经》、《大乘百福相经》、《六度集经》、《大方广如来经》、《菩萨本缘经》、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、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大乘入楞伽经》、《大乘密严经》《大方广圆觉经》、《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》等等。
「方等期」的主要经典在此所举例的并不是很准确,因为我们不是在作研究的,也没有办法去考究,因为佛教经典是不说明年代,这一部经典是在哪里所说的、是那一年讲的,都无从考究。因为在时空之间,每位佛都会出现,讲同样的经,说同样的法。释迦牟尼佛在住世弘化期间,只是代表一个佛住世现象,在时空之间,其实不能代表什么,所以都是用「一时」来代表时间,如「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…」,在哪里、讲哪一部经典,经典是这么来起头的,不会刻意去说明时间,也不说得清清楚楚的,因为在佛法里面,这样就会变成一种执着,佛法本来就是要空一切相,因为方便教化才讲这些经典,悟者本无一法可说。
这几部经典,对在座的各位可能都很受用,不管悟进去或者还未进去的,都要先了解有这些境界、有这些体验,才能够慢慢的更进一步,求得智慧破除障碍、圆满菩提。这是「方等期」中的经典。
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:这一部经典要成菩萨的人一定要念的,六祖对这一部经典好像体会很多,他虽然不认识字,却能说修佛法要修四种智慧,若会三身,便会四智,《坛经》中云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,虽六七因中转,五八果上 圆,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。四智者六祖说如下一首偈:「大圆镜智性清净,平等性智心无病。妙观察智见非功,成所作智同圆镜。五八六七果因转,但用名言无实性。若于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」
1.妙法观察智见非功:第六意识清净的时候就有妙观察智,第六意识不清净,你就有见惑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六根对外在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尘境很执着,很执着就没有妙观察智,所以妙观察智见非功。
2.平等性智心无病:是第七意识清净的时候,一切法已建立平等性,顺、逆平等,善、恶平等,佛、众生平等。有平等性智就能成就无病的心,也就是没有心病,没有分别心、烦恼法,不会只喜欢好的或顺的境界,而不喜欢坏的或逆的境界,这些念头都没有。处在逆的境界时,心也能心安理得;处在顺境也不特别欢喜,保持一个平常心,心也就没有毛病,这是第七意识破灭了。
3.大圆镜智性清净:已经证到性清净的时候,这是第六、第七意识灭了,这个时候就有大圆镜智,大圆镜智就能观十方一切世界,或者其世界中的十二类众生因缘果报,这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,但是我们要懂得。四禅或小乘行者虽有镜智,但还不能称大与圆,因祇能观一千大千世界,或八万劫内众生因缘果报而已。
4.成所作智同圆镜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这五识在性清净后,能利用这五识来成就无量的神通变化,故说成所作智同圆镜,是与大圆镜智的功能一样,但更进一步能成就神通幻化事。故说成所作智同圆镜,它的功用是在大圆镜智性清净后才能起用,故两者是一是异,但根本来讲是合一的。
但是这两个功用哪一个比较高?大圆镜智是像一面镜子,只有静态的在鉴照,可以遍观十方世界、可以遍观十二类有情、无情众生的因缘,性清净就像一面镜子,这是静态的鉴照;成所作智是神通变化的、是动态的,这就更进一步了,是依性清净而起的。所以四智的排列次序或修证所得是依次为:妙法观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圆镜智、成所作智,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里面都有讲到这些。
《维摩诘所说经》:这一部经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,因为维摩诘居士是妙喜世界的补处佛,妙喜世界也是无顽劣众生可度,所以才来娑婆世界辅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,祂现居士身来化导众生。这一部经典涵盖空、有不二的道理,在有的修行人,祂会当面破行者的执有,当行者居空之时,祂会破行者的空执,让大家能圆满菩提,不住偏空或偏有之边执,这是一部教化小乘行者很好的经典。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:一位开悟的行者第一部要去研读的经典就是《楞严经》,或者是有境界了,就要读《楞严经》。读《楞严经》有两个意义,一个是对五蕴(阴)魔相的了解,五蕴魔相你要了解它,当面对时就要能超越它。若你住在五阴魔相之间,不能够在有生之年超越,那你还要花多少世、多少劫的修行才能去慢慢超越?从开悟到能够心地完全清净,要花一大阿僧祇劫,阿僧祇是一个不可数的时间,也就是你要在里面打滚好久、好久。如果你读了《楞严经》,可能马上认识到清净的自性,自性是怎么样?真如性是怎么样,认知后即能渡过五十种的魔相,都不会执着, 一执着即被感召出生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、无想天、魔天或仙道道人等,这些天界的寿命虽长, 但寿期尽时,最后都因迷失菩提自性而沦坠。
当行者色阴打开的时候,你的眼睛可以远见、你的耳朵可以他闻,不是只有听人的声音,可以听众生的声音,你的身体可以感觉异类众生,有什么众生在周围?这些都是色阴魔相,你的五根-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都有比一般人所不能接触到的这些现象,这是色阴魔相。有的人就认为有这种功能,好像已修得很不错,若你读了《楞严经》才知道,原来这仍在菩提叉路、歧途上,要赶快度过去,否则就没有办法往前走。这五十种魔相,今生不能走过去,就不能见性,这对有修证的人来讲,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。所以《楞严经》是开悟的人一定要去读的,要认识自性的人也要去读的。
没有《楞严经》的境界就是修行还没有入门,已入门了就要用心了解《楞严经》的五十种魔相并把它观破,这样菩提自性才能真正显露,不然在中间迷失掉了。有时候在受阴魔相之间,还会堕落到地狱道去了;想阴魔相也会让你颠倒,也会堕落到地狱道去了。到行阴虽然不会堕落,但是很有可能会出生到其它的天界去。识阴魔相也是一样,因为这个时候心已经能够超感觉、幻化神变事,能懂很多的事情,但是你又不认识那个真实境界,也就会迷失掉了,也会投到天界的哪一天去了,你就没有办法脱离三界;因为你出生到三界里面的哪一个界地?虽然境界比较高、寿命长一点以外,寿命尽了照样还是要去轮回,所以还是没有懂得佛法、没有得到解脱。
我们要讲的《金刚经》,是一开悟的人要来解脱业障的,而《般若经》就是修行中有境界,要破一切修行境界的妄执,业障、境界都是因为你的执着,你要是执着这些,就要从心地里面去了解,然后要转识,不要去抓那个境,用智慧来转一切,才不会被感召而去受生。
《楞伽经》:是开演有相的一部经典,《楞伽经》是开悟以后、心清净了,要学神通、禅定,来看此经是比较适当的。达摩祖师东来中土的时候,所带的就是这一部《楞伽经》,讲经说法以《楞伽经》为主要的依据,以《楞伽经》来给有修证的人印心。在六祖以前,师徒之间的修证、印心,都是以《楞伽经》来印证心地,而禅宗六祖听到人家诵《金刚经》,听到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悟道了,后来就以《金刚经》来给修行人印心,亦可说是越到后来,我们众生业障越重,所以要用《金刚经》是来断一切惑,转我们不清净的心,这样才能脱离业障、魔障的牵扯。
《圆觉经》:也是开悟以后的行者,要求心的圆觉所要看的经典,这几部经典都是能圆满我们的觉性,圆满我们的觉性要能不执着,好的、坏的都不执着,这一部经典也是非常的有意思,里面讲一些有实际修证功夫的方法,有地前菩萨随顺觉性、地上菩萨随顺觉性,入地菩萨者的明随顺觉性相,这在网络上都已经讲过了。譬如说一个开悟行者,要如何修到明随顺觉性相?经云:「但诸菩萨,及末世众生,居一切时,不起妄心,于诸妄心亦不息灭。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,于无了知,不辩真实。彼诸众生,闻是法门,信解受持,不生惊畏,是则名为随顺觉性。」当一个人心通无量,知道很多事情,但又要叫您,不要去说所悟知的,是真是假的事,都不必要去在意,这样修就能明了我们的觉性,也能顺着它去应缘,这样修行起来多自在无碍,简单明了,只要天天吃饭、睡觉、窝屎就是在修行了,那有那么多异事、废话可讲?
你要了解《圆觉经》是要求菩萨心的圆觉,因是对地上菩萨在谈的,你看了以后,不要把经典里面的经文,拿去对初机的学佛人去讲,譬如里面讲到:「守戒亦不爱、破戒亦不憎」,受戒修行是天经地义的事,怎么《圆觉经》中讲,守戒亦不爱呢?因地上菩萨有这个守戒的心,就代表你还有一个心缚及执着,要求圆觉这个守戒的念就要破掉,而破戒不是很糟糕吗?要忏悔吗?求圆觉的人不要有这个心,因为有这个心,心就被业抓住了、卡住了,所以破戒亦不憎。当然这个菩萨所破的戒,不是去做伤天害理的,去破很大的五逆十恶之戒律,而是为度众生方便会破一些小戒律,是地上菩萨了,还会去破杀、盗、淫、妄这些大恶事吗?他们是不会随便去犯戒的。
普通到这个时候的地上菩萨,所为的都是为众生,譬如为了安抚这个众生的心,有时候讲一些白色的谎言,而犯了不妄语戒,你为什么还要讲白色的谎言?因为要让众生的心地安祥,所以不得不打一些妄语,若你打了妄语以后,还觉得心不安,那你怎么圆觉?心地本来对正、逆,邪、恶等心态呈现的。对此菩萨来讲都没有这些观念,为了求圆觉的菩萨,你要有这个观念。
因为已经到了「方等期」了,跟着释迦牟尼佛修学的这些比丘、比丘尼都已经有实际修证的功夫了,有的都已经开悟了,因此释迦牟尼佛慢慢的会开演这些大道理,导入众生心了知万法唯心造,无有善恶等分别想。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