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24WLOTUS.JPG (4513 bytes)  经典选读--唯识学简介(4)      


壹、唯识导论

四、八识与十种幻喻等认知,能观诸法为空:

初步来认知心识,唯识学讲心王,它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,为虑知的根本,一名心法,心品。这有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末那识、阿赖耶识等八种。普通叫做八识心王。此中前五识pa#ca vij#2n2ni(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),眼识以眼根为所依,缘色境;耳识以耳根为所依,缘声境;鼻识以鼻根为所依,缘香境;舌识以舌根为所依,缘味境;身识以身根为所依,缘触境。此五识只有了知外境的作用,所以其作用限于了知自己界内的东西,不能代理别种识发生作用。例如:眼之见色,只能了知是色,而无法分出其色是青的、黄的、或是好的、坏的。五识所缘的对象就是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境。其所依的对象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根,前五识是从根得名的,所以取根的名字叫做: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。第六意识是以法境,即:以一切诸法为所缘,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的。这是我人通常所谓的精神作用。第六识和前五识有悬殊的不同点,就是它,非但能和前五识同时俱起,又能助它们发生作用,因此一名五俱意识。就是说:前五识中有一识作用时,意识便同时俱起,帮助它发生作用。意识不但如此,有时却能离开前五识单独作用。例如:梦中的独头意识就是其例。第六意识对其他诸识的仅缘现在法,它却能涉及三世,普缘一切过去的,未来的,现在的诸法。可见它的作用范围如何之大了。本来「意」是第七识的名称,但因以第七识为所依做,由根得名叫做意识。第七识末那是:我辈凡夫妄起我执的根本,它是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的,所以阿赖耶识生到那里,它也就跟随到那里。譬如说,第八识生于欲界的人中,此识也就随着系属在人中。第七识对第六意识之有时间断作用,它却是永不间断地恒常在那里思量。

修行者于认识初步心识后,遇缘所现的一切法,都要能观成虚幻、不实的,才能够超越幻识得解脱知见,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般若智慧,能观一切法无所有、不可得,达无一法可得之究竟彼岸。禅修者或瑜伽士有点境界时,就进入高层次的唯识理念中,佛法教示诸法皆空道理,与人身无常道理,要能利用,此处有十种譬喻诸法皆幻,现列如下:

(1)幻喻m2y2-upama:如魔术师幻化象马、大军及种种诸相,明知其伪,而声色可见,其虽为空,但与六情相对而不相错乱,诸法亦如是。

(2)焰喻mar1ci-upama:日光之下,风动尘土,如见旷野中之野马,又如见男相女相等,此系执着于行尘之烦恼,由于烦恼缠缚,众生乃流转于生死旷野之中。

(3)水中月喻udaka-candra-upama:月在虚空,影现于水;实相之月,犹如法性,实在于虚空之中,凡夫局囿于我、我所之相而以妄为实,如见水中月影而执着为实有。

(4)虚空喻2k20a-upama:如虚空一词,但有其名而无实体;又如远视青天,似有如实色,而飞上极高远处则无所见,诸法亦如是。

(5)响喻prati0rutk2-upama:如深山幽谷及绝涧中,随语声或击物声而相应和者,谓之响,是声乃声触而诳耳根之故,非为实有,是诸法皆空唯诳相而已。

(6)犍闼婆城喻gandharva-nagara-upama:谓犍闼婆神所示现之城楼,日初出时,得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,日转高而转灭,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,无智之人见我及诸法,淫欲瞋心起,四方狂走,求乐自满,颠倒懊恼,若以智慧了知无我无实法者,则颠倒愿息。

(7)梦喻svapna-upama:梦中本无实事,妄执为实,觉还自笑,一切诸法亦复如是。

(8)影喻pratibh2sa-upama:光映而影现,可见而不可捉,诸法亦如是。

(9)镜中像喻pratibimba-upama:镜中之像非镜所作,非面作,非执镜者作,非自然作,亦非无因缘作,是诸法皆空,不生不灭,诳惑凡夫人眼而已。

(10)化喻nirmita-upama:如诸神通之人因神力之故,能变化诸物,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,能变化诸物,然彼等虽能变化男女等相,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,诸法亦如是,无有生灭,如化而成,亦无实有,故说诸法皆空。

唯识学虽然烦琐,到达一定修行层次就要懂,就是依上十喻除法执悟空后,要入陀罗尼门时,也要懂得依此十喻幻喻、焰喻、水中月喻、虚空喻、响喻、犍闼婆城喻、梦喻、影喻、镜中像喻、化喻,依此观念入法变而不执着,否则不能依识而主动变现,怎能自在化起神通,产生十喻利益众生之幻境。 


 [ 唯识学简介 ] [ 经典选读 ] [ 首 页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