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尔辞库--名相篇


不还果声闻三果

论云:「云何不还果?谓不还果,略有二种。一者有为,二者无为。所言有为不还果者,谓彼果得,及彼得得。有学根力(五根、五力),有学尸罗(śīla),有学善根,八有学(八正道),及彼种类诸有学法,是名有为不还果。所言无为不还果者,谓于此中,五顺下分结(身见、禁戒取见、疑、贪、瞋)断,及彼种类结法永断,即是九十二诸随眠永断,及彼种类结法永断,是名无为不还果。

行者修道时所灭之根本烦恼有十种,即在欲界有贪、瞋、痴、慢四种;在色、无色界不行瞋恚,各有贪、痴、慢三种。

《彰所知论》(佛智大师沙罗巴译)卷下道法品:「修道所断俱生烦恼、得、相、无记、有漏善等,欲界之中,贪、瞋、痴(慢)、无明四,各具九品,9X4共三十六;色界之中,第一静虑除瞋,余三各各九品,3X9成二十七,如是二、三、四静虑亦尔。色界总有一百八数,无色界亦然。如是三界修道所断,总有二百五十二数。」所以行无他,不用谈什么怪力乱神之事,好好把见思惑断尽始得清净,不然都没有真正成就可言,于此末法时期,要证得阿那含果已不可能,世尊言只能证个爱断()罗汉而已,所以五通不起,连三达智(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)都没有。依《金刚经论》云,得「心明见性」者即得阿那含果。

不还者(anāgāmin)音译为阿那含,简称为那含。境界分为不还向、不还果二种:

(1)不还向(anāgāmi-pratipannaka),即指已证得一来果之圣者,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(贪、痴、慢三种),而即将证入不还果之阶位;以其趣向于第三果,故称不还向。不还向之中,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,尚余一品或二品者,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,称为一间;又作一生、一品惑,即间隔一生而证果之义;亦称一种子,或称一种。

(2)不还果(anāgāmi-phala),即第三果,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(贪、痴、慢三种),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。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,故称为不还。

不还果又可分为五种,称为五种不还,又作五种阿那含、五不还果、五种般,般者指涅盘,简称般()。即:

1.中般指不还果之圣者死于欲界而生色界时,于色界之「中有」位而入般涅盘者。

2.生般圣者既生于色界,未久即能起道圣,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盘者。

3.有行般生于色界,经过长时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盘者。

4.无行般生于色界,但未加行勤修,任运经久,方才断除无色界之惑而入般涅盘者。

5.上流般先生于色界之初禅,渐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,最后至色究竟天或有顶天而入般涅盘者。

上流般可分为乐慧、乐定二种。此二种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、半超般、遍没般三种。

a.    全超般指生于色界最下层之梵众天,越过中间之十四天,而生于色界或无色界之最上天者。

b.    半超般指超越中间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。

c.    遍没般指不超过一天而遍受生于诸天者。

上述之五种不还,再加上现般、无色般二种,则成为七种不还。此外,将中般别立三种,即速般、非速般、经久,加上生般、有行般、无行般,及上流般别立之全超般、半超般、遍没般等,则成为九种不还。

若仅别立上流般为三种,则合前四般而称七善士趣。复次,入灭尽定,证得如涅盘寂静乐之不还果者,称为身证或身证不还。而断除欲界九品修惑,获不还果之圣者,再生起欲界之烦恼,而自不还果退堕者,则称为离欲退(离欲后再退转) 


[ 名相篇 ][ 法尔辞库 ]  [ 首 页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