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尔辞库--大乘名相篇


七妙非妙法 

七妙法

七妙法者云何为七?答:一信、二惭、三愧、四精进、五念、六定、七慧。云何信?答:诸信信性,现前信性随顺印可。已忍乐,当忍乐,现忍乐心清净,是名信。云何惭?答:诸惭惭性,乃至广说是名惭。云何愧?答:诸愧愧性,乃至广说是名愧。云何精进?答:诸非下精进性,乃至广说是名精进。云何念?答:诸念随念,广说乃至心明记性,是名念。云何定?答:诸心住,广说乃至心一境性,是名定。云何慧?答:于如理所引简择觉,为如理所引,于不如理所引简择觉,为不如理所引,是名慧。如是七种名为妙法。问:何缘是七名为妙法?答:妙谓善士,此是彼法故名妙法,谓此诸法唯善士边可获可得。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,说是七名为妙法。

另一种说法,七妙法梵语 sapta sat-purusa-dharmāh。据《北本涅盘经》卷十五梵行品载,佛于涅盘会上,告诸菩萨,住于大乘,知七善法,称为具足梵行。七知即:

()知法,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。乃知悉经中所说之法,即了解能诠之教法有十二部经之别。

()知义,知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。乃分别说法所表诠之义理,于文字不壅塞。

()知时,知可修寂静、精进、舍定、供养佛师、布施、忍辱、般若等之时。知时,乃知悉适合修行之时宜,即适宜修止时修止,适宜修观时修观,乃至语默诵授皆适时而行。

()知足,于饮食、衣、药、行、住、坐、卧等,知所止足。即知节、知量。乃知悉饮食、衣服、行、住、坐、卧等之节量。

()知自,知悉自己之戒、多闻、慧、正念、善行等。即知己。即了知自己之德多少,信戒闻施,乃至族姓、辩才等之分。

()知众,知分别剎利、婆罗门、居士、沙门之众,而为应机之说法问答。乃知悉集会大众之族姓、身分等差别,而决定如何对机说法。

()知人尊卑,知信者与不信者之别,又知自度与他度之尊卑。即知人胜如,又作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。乃知众人德行之优劣。

七非妙法

七非妙法者云何为七?答:一不信、二无惭、三无愧、四懈怠、五失念、六不定、七恶慧。

云何不信?答:诸不信、不信性,不现前信性,不随顺、不印可,不已忍乐,不当忍乐,不现忍乐心不清净,是名不信。

云何无惭?答:诸无惭,乃至广说,是名无惭。

云何无愧?答:诸无愧,乃至广说,是名无愧。

云何懈怠?答:诸下精进性,劣精进性,怯精进性,惧精进性。广说乃至,心懈怠、懈怠性,心不勇悍、不勇悍性,是名懈怠。

云何失念?答:诸空念性、虚念性、失念性、心外念性,是名失念。

云何不定?答:心散乱性。云何心散乱性?答:诸心散性,若心乱性、心躁扰性,心流荡性、不一境性,不安住性,是名心散乱性。

何恶慧?答:于不如理所引择,执为如理所引。于如理所引择,执为不如理所引,是名恶慧。

如是七种名非妙法。问:何缘是七名非妙法?答:非妙谓非善士,此是彼法名非妙法。谓此诸法非善士边可获可得,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,说是七名非妙法。

《异门足论》云:复有七非妙法者,云何为七?答:一不知法。二不知义。三不知时。四不知量。五不自知。六不知众。七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。不知法者,谓不了知如来教法,谓契经、应诵、记说、伽他、自说、因缘、譬喻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广、希法、论议,是名不知法。不知义者,谓不了知彼彼语义,谓如是如是语,有如是如是义,是名不知义。不知时者,谓不了知是时非时,谓此时应修止相,此时应修举相,此时应修舍相等,是名不知时。不知量者,谓不了知种种分量,谓所饮、所食、所尝、所噉,若行、若住、若坐、若卧,若睡、若觉、若语、若默,若解劳闷等所有分量,是名不知量。不自知者,谓不了知自德多少,谓自所有若信若戒,若闻、若舍、若慧、若教,若证、若念、若族姓、若辩才等,是名不自知。不知众者,谓不了知众会胜劣,谓此是剎帝力众,此是婆罗门众,此是长者众,此是居士众,此是沙门众,此是外道众。我于此中应如是行,应如是住,应如是坐,应如是语,应如是默等,是名不知众。不知补特伽罗(pudgala,人)有胜有劣者,谓不了知补特伽罗德行胜劣,谓如是如是补特伽罗,有如是如是德行,或胜或劣,是名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。

如是七种名非妙法。问:何缘是七名非妙法?答:非妙谓非善士,此是彼法名非妙法,谓此诸法非善士边可获可得,此是彼士所有现有故,说是七名非妙法。

  ***

 


[ 名相篇 ][ 法尔辞库 ]  [ 首 页 ]